top of page

tatini’,kilapa:的年輕人回家了

  • 作家相片: 合作社 不鬧!
    合作社 不鬧!
  • 2024年11月15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1月28日

文|鄒欣寧 圖|八栗媒體


第一次拜訪五峰鄉高峰部落,臨走時,駐村藝術家maya’ a taboeh hayawan羅媛和marang aly李杰站在梯田前的祭場聯絡道路上,開玩笑地和我們說,他們應該和開車經過此地的人合作一個作品——要是能遇到的話。


駐村期間,兩人住在梯田旁的工寮。有時你看我、我看你,看得無聊了 ,就走到馬路上,試試能否遇見第三人,「常常一整天都沒有一輛車開進來喔!」更不用提步行的人。


說駐村,其實羅媛就是部落裡夏家的孩子,她的老家就隔著聯絡道路與梯田對望。五歲時回到這個位在kilapa:(五峰鄉)的賽夏部落,但成長期間多半住在山下的竹東。就她所知,部落裡許多族人和她一樣,平時住竹東或外地,唯有放假或重大祭儀節日才會回山上的家。沒有人,是羅媛在駐村期間最強烈的感覺。


ree

不過,六到七月數次拜訪高峰部落的我,當然沒有相似的感受。從拜訪兩位藝術家到觀賞他們在梯田的駐地創作,我身邊總不少人。若說「沒有人」是許多賽夏部落平日的景況,至少這次在高峰,因著藝術,人們從隔鄰或遠道而來,來看羅媛和李杰在這片已無種作的梯田上呈現新作。


ree


李杰和羅媛一前一後在7月20、27日下午舉行的駐村演出,是「五峰鄉賽夏部落文化走讀」活動的壓軸。走讀自竹東車站啟程,九人小巴繞出竹東市區後,沿著南清公路向山而去。在即將進入五峰鄉的五峰大橋前,來自賽夏上大隘部落的趙家青年kawkel拿起麥克風,不疾不徐展開了第一個定點導覽介紹。

 

由於刻意不做任何行前研讀,初聽kawkel拋出大量陌生的賽夏資訊,我只能囫圇吞棗快速筆記:通常說起賽夏,人們立即聯想到的多是苗栗南庄素有「南賽夏」之稱的族群,對新竹有「北賽夏」則表詫異。新竹的賽夏有上比來部落(ziyasan)、下比來部落(bangbangolan)、上大隘部落(SamSama:an)、下大隘部落(Say:i’)、高峰部落(’oehae’)、朱家莊部落(ip’ipa’an bato’)等六個區域聚落。其中,位在花園村的上、下比來與人口較多的泰雅族群混居,後四者則在大隘村,而朱家莊部落因有賽夏祭典——巴斯達隘(paSta’ay,漢譯「矮靈祭」)的祭場,較為人所知。


ree

然而,kawkel說,與其他的青年一起訪調時,他們曾聽老人家提及從前並無南賽夏、北賽夏之分,而以鵝公髻山為界,居南庄稱太陽落下的地方,五峰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又或當我們前往kawkel家族所在的上大隘SamSama:an(意指「積水不易退」)時,kawkel介紹了賽夏以家╱氏族為核心的社會分工:kilapa:賽夏族人主要由朱、趙、夏、高、錢姓等家族構成,不同姓氏負責不同的祭典分工和任務。例如,paSta’ay一向由朱家擔任主祭、其他家從旁協助;而kawkel的趙家(tawtawazay)是負責tinato'的家族。在學術領域,tinato'多被稱為火神祭,然而依據青年們田調訪談所獲,tinato'的物件和指涉與學者所述有所差異。過去,tinato'是出草獵首前的重大祭典,tawtawazay被視為勇敢的家族,因此扛下重責大任。如今,族人們有祈雨、當兵、選舉、考公職等需求時,也會前往tinato'祈福。


ree


看著kawkel和其他kilapa:青年一同投入部落田調工作,坦誠分享三年來從老人家口中聽聞的部落歷史和個人記憶,我內心泛起一陣不小的漣漪。一個「沒有人」的部落要重新迎回年輕人,除了部落得有賴以謀生的機會,回家的人更要具備壯闊如山的勇氣。今年透過八栗媒體製作有限公司獲得文化部原村計畫的補助,儘管只是一年一度以計畫的名義鼓勵青年回家,但能夠在竹東、五峰聚集青年,彼此相攜走進自己的部落田野踏查和拜訪老人家,對青年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支持力量。這幾年和原住民社群略有互動交流,聽過各種青年回家卻遭遇艱難的故事,我問kawkel,當初決定回部落做文化,應該很不容易吧?


他說,起初真的會怕。然而,就在準備回部落前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裡有母親,也有去世的koko'[註1]。他從夢中哭著醒來,同時明白:走這條路,做這件事,tatini’[註2]會眷顧、陪伴著他。


在領我們從山徑走入上大隘部落的舊祭場前,kawkel站在路旁,向tatini’虔誠敬上酒和菸,默默念禱許久。我們邊前行邊對眼前景致發出讚嘆:這片小丘右方微微陷落如碗,是很好的防禦地,左方平坦而隱密,過去是部落家屋群聚之處,祭場也在這裡。


好地方,tatini’真會選!一陣山風襲來,幾棵大樹疏影搖曳,肯定在附和我們。


ree


回家的年輕人,也包括在自家土地上「駐村」的藝術家羅媛。她的返鄉之路,實實在在繞了臺灣一圈。


大學畢業後進了「原舞者」,後來在瓦旦.督喜(watan tusi)邀請下加入花蓮TAI身體劇場。兩個團體的創作都跟族群文化有關,排練或閒聊中團員經常分享自己部落的祭儀、樂舞、文化,「你們賽夏呢?」羅媛卻說不出來,「因為我都不會」。慢慢地,種子在漫長時間中冒出芽,2020年,隨舞團完成從臺東徒步到屏東的「100公里俱樂部」後,羅媛騎著機車一路北返kilapa:,也到苗栗南庄學族語,蹲部落,接著當兼職族語老師,同時展開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


來自花蓮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李杰,則是尾隨羅媛的引路而來。成長、念書、從事創作都在東部的他,兩年前開始走進新竹賽夏認識kilapa:,兩人同獲駐村創作的支持後,以兩週時間探索這個似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對羅媛來說,正因高峰是家,過去回家都是為了休息放鬆,不會刻意探尋家族故事或經驗傳承,特別是女性,依社會分工,女性主要的傳承多發生在嫁為賽夏媳婦後,必須學習各種祭儀的工作。換句話說,要學習賽夏知識的女性,得先取得「媳婦」的角色,或永遠維持女兒的身分。


ree


至於土地,主要由男性繼承。也因此,回家這幾年,羅媛看著家中平整而無耕作的梯田,越看越覺得「總有一天一定要在這邊做演出」,然而真等到可以做演出了,她和李杰仍正正式式向羅媛舅舅們提出「借用場地」的請求。


怎樣算正式?一個阿姨建議他們偕同擁有土地的長輩舉行名為「homaboS」的賽夏傳統儀式:土地的出借和借用雙方,以及一位非雙方家族、也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見證人,共同在羅媛老家tatini’牌位前,輪番說出事由,說完斟酒相敬,第三方也敘明自己的見證,接著斟酒飲下。


兩人因演出而首度參與這個儀式,也從中理解「以前族人在沒有文字和白紙黑字的狀態下,如何定一個契約」,「如果今天沒有第三方見證,要是我跟你講完結果耍賴,那就講也講不清了」。羅媛也強調,約束力不只存在於第三者的見證,她認為飲酒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當我們把酒喝下去,就像我們也同時跟老人家或這塊土地上的一些靈去說,讓他們知道有這件事情,不然我們喝奶茶就好啦。」


回想剛回家和駐村期間,看著沒有人的部落、沒有作物的梯田,想說些什麼的意念逐漸成形。李杰對不分地域的原住民族群共同面臨的土地問題有著更明晰的感受,將駐村作品名為《土地說 Say ’ino’》;羅媛則為作品取名《nimon Sinbilan》。以藝術為由,他們踏入這片梯田,希望賦予土地一些不同的樣貌,種下不一樣的東西。



前一週率先登場的《土地說 Say ’ino’》,以懸疑揭開序幕:參與者必須繳出手機才能進入梯田表演區。一身漆黑遮去頭臉的李杰把檳榔撒在地上,拉著一大簇氣球緩行,繼而在場中豎起一根竹竿,並升起一道中華民國國旗。他邀請不同觀眾協助在四處重複豎竿、升旗的動作,竹竿分隔出土地的界線,將土地劃分得越來越破碎。一道道中華民國國旗被取下,剪去青天白日,留下鮮豔的紅色。他將紅布纏裹在身上,最後邀觀眾逐一踩破氣球,取得氣球裡的字條。最後,李杰將田邊的時鐘反轉分針,身影悠長遠遁於田後的樹叢。


ree
ree


第二週的《nimon Sinbilan》在凱米颱風過後的陣雨中進行。場上有一條彷若高壓電塔的天線延伸到看不見的上方。在一陣無關演出的除草機噪響中,揹著竹簍的羅媛從上層梯田中緩緩現身,一邊哼唱賽夏歌謠,一邊不停重複著拆除線段、把塞進小管子的紅色信箋從線段輸送到場中的動作。終於抵達場中後,羅媛復拉起線段,將先前的紅色信箋小管以相同的形式輸送給全場觀眾。每個人取得的信箋內容不一,有人是一首歌謠,有人是一個QR CODE。羅媛走到觀眾身旁,唱誦歌謠或請他們播放連結中的影音檔案。我拿到的是一段原視新聞台關於賽夏語流失瀕危,族人力圖搶救復振的報導內容。在一片賽夏語的眾聲喧嘩中,羅媛繼續前往下一層梯田。後來她說,演出動線正是家族長輩描述祖先遷移的路徑。


ree
ree


李杰試圖把當代土地議題的起源、勞動價值的拾回和時間的復返,通過與觀眾互動、協作的過程展現出來,「我想在一個作品傳達很多訊息吧。尤其這些訊息就是稍微零碎,我想做的是伸展多一點觸角,那麼大家在觀看的過程中,因為身分背景跟生命經驗都不同,就可以接受到不同的內容」。


對羅媛來說,回部落後學習到的事物很多,她也有很大的慾望分享自己所得,但族語老師並非自己最終的期待,她仍希望藉由藝術創作來分享或傳遞種種訊息。在賽夏的生活區域內創作,她也經常在演出中鮮明感覺「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因而會騰出留白空間給表演當下,納入更多即時的感知,或其他不可見的共演者。她會以酒致祭tatini’:「今天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希望你們幫助我,給我力量。」


tatini’一定明白,年輕人們依然有時間,也需要大把的時間,通過身體和勞動,慢慢咀嚼、吞嚥土地準備教給他們的一切。年輕人把自己種回來了,至於能否綻放成如演出時在梯田遍處盛開的百合?有勞tatini’繼續給予他們眷顧與陪伴……



[註1] 賽夏語對奶奶輩女性長輩或岳母的敬稱。

[註2] 賽夏語對老人家╱祖靈的敬稱。


 
 
 

留言


'al'alak kano' pinanra:anan

​族語、地方與身體

​製作單位

策畫製作 江政樺
田調訪談 趙芯蒂 夏慧凌

平面攝影 郭卉伶 趙芯蒂 ​​

​創作暨合作單位

駐村創作  李杰 羅媛
影像拍攝  隅島映像製作

                 楊程皓 紀建廷​​

協辦單位  五峰鄉公所

補助機關

​文化部
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 2024 by Pali' Media Co..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