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大隘部落
tawtawazay(趙姓)為主的聚落。現今標示為上大隘部落的此處,在探訪過後,我們也發現了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族名。包括曾經為舊祭場的takraw、前總頭目趙明政(taro' 'oemaw)曾居住之地minpazayan(或pazayan),以及團隊成員的家,以趙二為主的SamSama:an。
tawtawazay
賽夏族歷經三次改姓氏
-
清領時期,原氏族名改為漢姓
-
日本殖民時期,舊漢姓改為和姓
-
國民政府時期,和姓改為漢姓
五峰 tawtawazay 三支系
與苗栗的豆家同源,屬tawtawazay家族。早在清國時期,本地原住民抵禦大量移民遷入,多有出草事件。清政府因此設置隘寮,並用 SaySiyat族人為隘丁,當時便開始被取漢姓。後來歷經日本殖民改成和性,以及民國 34 年(1945 年)當時的鄉長(總頭目趙明政長子)率領全鄉人在上坪廣惠宮三山國王廟口舉行改姓名儀式,由和姓改漢姓。五峰tawtawazay改漢姓「趙」,取豆taw的諧音(可能是閩南語諧音)。
多位趙姓報導人提到以前沒有分南群、北群,也沒有分趙一、趙二、趙三。如今廣分為趙一、趙二、趙三,至於為何被區分,說法各一都不同。有一說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懼於 tawtawazay 家族勢力龐大,因 而刻意要求劃割成為三個族系。另一位耆老趙山琳則據其長輩口傳,過去趙家有四兄弟,其中三位傳有後代,其長輩為了綿延後代,製作了一個糯米大餅,一分為三,交給有後代的三位,依此趙家 開始區分為三氏族,分屬不同之祭祀團。目前族人比較認同的,則是自日本人發現總頭目趙明政在北埔事件後,特別進行的分割處理。為維繫家族團結力量,似乎也刻意藉 tinato'之祭儀分工保持連繫。
早期tawtawazay家族分佈於新竹香山、南寮到新竹市,並經寶山、峨嵋、北埔一路往山上遷移,直到現今的五峰鄉大隘村就此定居,另一說五峰的 tawtawazay是從獅潭一路遷來。目前五峰的趙姓:趙一住在鵝公髻rarawayan(很多香楠木之處)。趙二在上大隘SamSama:an(沼澤地積水不意退)。趙三以前在takraw,現在大部分居住在南清公路上的泰平ka'intani'an kawhaehae:o'an(休息停靠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