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田野踏查認識自己

  • 作家相片: 合作社 不鬧!
    合作社 不鬧!
  • 2024年11月1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文|夏慧凌 圖|八栗媒體


當沒有老人家時,文化還能怎麼被紀錄


很有幸能夠負責這次計畫的田野踏查工作,同時身為田調地點的族人,對於欲調查的地點及人都還算熟悉,同時也很感謝還有再次能認識自己族群及家鄉的機會。雖然已搬離部落到平地居住許久,但平常也不太會主動回到部落,僅限家族有事情或祭儀才會回去幫忙。透過這次的機會,除了能讓自己更接近部落,最重要的是可以從中挖掘以前從未聽聞過的事蹟。


ree

初期,與夥伴確認訪談的主題為上大隘部落的賽夏族族人遷徙脈絡及關於「趙氏」所負責的祭儀與姓氏由來 開始了一連串文獻資料的爬梳並分析整個族群脈絡,分析到後面,發現越來越沒頭緒且離訪談主題越來越偏離,最後,與夥伴討論後,決定是時候實地踏查了。很順利的約了幾位長輩後,起初找到了tinato’ [1] 祭儀的主要照顧氏族—趙氏,不過有由於mama’ [2] 在年輕時都在外地工作,到了晚年才定居在部落,因此有關tinato’ 的相關事宜,僅透過家族歷代口述傳下來略知一二,其實訪談下來,不過也因為該祭儀中間斷掉了好幾年,近幾年才又復振起來,大多受訪者對於tinato’ 的舉辦時機、起源,甚至是祭品的由來都不清楚,我們僅能從文獻與受訪者模糊的記憶來回推敲。再來,遇到的問題是「tawtawazay」一詞除了現階段已知的意思為「tawtaw (漢語:花生之意)」,是否還有其他含義,不過一樣由於也訪不太到更老一輩的族人,此問題暫且放在大家心中,自行推敲其中奧秘。


ree

訪談過程間,也不斷的在反思現在所做的田調,假若因上述原因以及歷史變故、口述歷史不易保存、族人生活型態改變等原因,而逐漸忘卻族群存在的核心價值,最後只能被動地等待時間流逝並承接時間所帶來的結果。雖然這次受訪者多半圍繞在上大隘部落趙氏族遷移史、家族脈絡及祭儀等,但後續改變方向,轉而開始詢問鄰近部落之其他氏族,像是我的家族—夏家,說到我們家族,與上大隘部落的趙家有著很深的緣份,也是「趙二夏」祭團的由來。剛好,訪問到我們家族僅存的輩份最大的baki’(爺爺),我才逐漸對「趙二夏」一名稱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經過幾位趙家、夏家的長輩口述流傳下來的;最長輩們口中的「以前」的確切時間點已追蹤不到,透過他們的記憶,當時我們家族僅剩一位老人,因一人無法準備paSta’ay,而後我們家族那位tatini’ 被趙氏族人邀請一同成為一個祭團 (kapakSa:o’an),而延續至今。我也曾詢問過我們家族的目前最年長的baki’ ’iban說道:「假如現在我們人數變多了,還可以自成一個祭團嗎?」,baki’ ’iban回答:「不行,以前老人家有交代,以前是怎麼樣現在就不能動。」,基於好奇而問的問題,也讓我反思賽夏族的觀念似乎是非常注重先祖所留下的決定,不得變動,否則會不好或不順。這樣的觀念,經常可以從曾經歷過歷史動盪的長者們感覺較深刻。以前老人家的精神意念及對於傳統信仰的依賴與戒慎恐懼的心,都是在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ree

延續文化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


原住民青年返鄉接近自己的文化、認識自己的根有很多種方式,要如何去定義「返鄉青年」一詞,其實一開始自己對於文化傳承一事,內心很迷茫,手邊既沒有資源,僅不斷上網查詢有關自己族群的事蹟,但始終無法再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族群,只能說凡事起頭難,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不用太強求一定要在當下找到解答,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答案自然會浮現。


約莫四年前真正接觸賽夏族文化與母語,正式開啟了我的「返鄉之旅」。過程中,發現到老人家看待萬物思維很單純也很有智慧,我想也是當代原住民青年與傳統文化多少有些不一樣的想法。當你挖掘越深,就越多事情需要解答,各個家族脈絡看似不相干,每位受訪者記憶中的故事,卻牽引著各氏族間的故事,有時候從閒聊間就可得知有關自己家族脈絡的資訊,拼拼湊湊之下而逐漸有了清晰地輪廓。回頭想想,習慣會先問過熟知文化、儀式脈絡的長輩,做任何事都更為謹慎,例如:做文化相關事宜會先向東方祭告祖先,祈求事情一切順利等。不論心態或是信仰上都讓我有很大的轉變。


前面提到文化傳承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羅媛透過肢體表現出接近文化的方式,藉由身體、土地及信息傳遞對於身為返鄉青年的角色,如何影響自己、及身邊的人。我想是從自我認同開始,先了解自己的根,才能慢慢發芽中茁壯,長成自己期待中的模樣。


ree

強勢族群的影響下,所謂「傳統」已逐漸被淡忘


田調過程中,發現五峰一帶的賽夏族人,深受泰雅族影響至深,首當其衝,則是母語的式微,訪問了將近十位長輩,幾乎都很會說泰雅語,反而賽夏語略知一二的單詞,甚至在文化上面的相似度,都能夠從一些細節感受得到。例如:在我家族有著所謂「平安豬」的儀式出現,此儀式目的為男女方交往一段時間,但尚未結婚,需要先殺豬告知祖先,並保佑其平安、順利的過程。不過詢問南群賽夏族長輩,則無此儀式。隨著時代越來越多機會認識其他族群,使越來越多不同族群通婚,而五峰一帶的賽夏族與泰雅族通婚頻繁,居住周圍仍被泰雅族所圍繞著。同時,也讓身為年輕一輩的我們感到擔憂。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擔心以後沒有老人家可以詢問,那所謂「傳統」便不復存在。


ree

[1] 漢語譯為:帝那度,與火有關之祭儀。無特別定義其漢名,族人多習慣以「帝那度」作該祭儀名。為北群賽夏族tawtawazay氏族所負責之祭儀。

[2] 賽夏語對叔叔、伯父輩之敬稱。



 
 
 

留言


'al'alak kano' pinanra:anan

​族語、地方與身體

​製作單位

策畫製作 江政樺
田調訪談 趙芯蒂 夏慧凌

平面攝影 郭卉伶 趙芯蒂 ​​

​創作暨合作單位

駐村創作  李杰 羅媛
影像拍攝  隅島映像製作

                 楊程皓 紀建廷​​

協辦單位  五峰鄉公所

補助機關

​文化部
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 2024 by Pali' Media Co..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