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MG_3631_edited_edited.jpg

訪談側記

tatini’,kilapa:的年輕人回家了      文|鄒欣寧

第一次拜訪五峰鄉高峰部落,臨走時,駐村藝術家maya’ a taboeh hayawan羅媛和marang aly李杰站在梯田前的祭場聯絡道路上,開玩笑地和我們說,他們應該和開車經過此地的人合作一個作品—要是能遇到的話。

看更多>

田調側記

5CA147E9-93C3-48F5-8706-7FB4D2E4D237 (1)_edited.jpg

1

ray ra:an 在路上

家族對我來說,是身份和歸屬感的源頭。它不僅塑造了我的過去,也影響了我的現在和未來。老人家們經歷了艱難的歲月,從中展現了堅韌和不屈的精神,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努力與堅持的真正意義。與家族深厚的情感連結,是我成長過程中的核心,也是我認識文化的開始。以前想都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踏上這條路,但彷彿一切像是註定好一般,有股力量開始讓我往這方向走。這條路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卻又最遙遠與陌生的路程。               內文>

2

從田野踏查認識自己

約莫四年前真正接觸賽夏族文化與母語,正式開啟了我的「返鄉之旅」。原住民青年返鄉接近自己的文化、認識自己的根有很多種方式,要如何去定義「返鄉青年」一詞,其實一開始自己對於文化傳承一事,內心很迷茫,手邊既沒有資源,僅不斷上網查詢有關自己族群的事蹟,但始終無法再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族群,只能說凡事起頭難,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不用太強求一定要在當下找到解答,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答案自然會浮現。                   內文>

3

​在故事中照見生命

今年跟著進入賽夏部落踏查,不時會回想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和意義。作為一個非部落人士,除了時時歸零,保持謹慎和謙卑,上山過程中,那種身體感幾乎是不斷往返現實和文化世界,學習、體會和驗證的過程。更多時候,我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想像著過去長輩們奮力活著的痕跡。這些故事不是神話傳說、坊間趣味,而是人間曾發生的事,有彼有此。聽見的人,或許激起了鬥志、或許產生了迷惘。但在故事中前行,總有著被保護、落地的感覺。

'al'alak kano' pinanra:anan

​族語、地方與身體

​製作單位

策畫製作 江政樺
田調訪談 趙芯蒂 夏慧凌

平面攝影 郭卉伶 趙芯蒂 ​​

​創作暨合作單位

駐村創作  李杰 羅媛
影像拍攝  隅島映像製作

                 楊程皓 紀建廷​​

協辦單位  五峰鄉公所

補助機關

​文化部
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 2024 by Pali' Media Co..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